2020-2021学年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C。解析:曲解文意。文中是说“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实际上“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

2. D。解析:结合文本内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分析可知,“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优于早期达盖尔摄影术”无中生有。

3. C。解析:A、“说明我们再也拍不出好的照片了”说法绝对。  B、由“我们也近乎不愿看到没有滤镜化的照片中的自己……找寻到一种不该有的自信”分析可知,“对美的追求的完全正常心理”错误。D、结合文本最后一段分析,“我们要果断地拒绝现代科技”说法武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现代科技。

4.  C。解析:“个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共健康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有限的”错误,这里有两个错误,其一,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不是遗传因素,其二,“公共健康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有限”无中生有。

5.  D。解析:A.“对所有传染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要限制所有传染病人的个人行动自由”错误,选项把材料二中的“某种传染病”扩大为“所有传染病”;B.“烟民……但不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错误,材料二说“如吸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由此可知,烟民个人健康也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C.“……治理理念,现在全部实现了”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治理理念“全面落地”不等于“新规矩”“好习惯”全面实现。

6.  个人责任: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②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不卫生或转染性疾病的影响;③确保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不危害公共健康。

社会责任:①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护社会成员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病影响;②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③提供医疗服务,积极医治传染病人;④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解析:先看“个人责任”,如材料二中,根据“从个体角度看,除去遗传因素,每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因素往往影响其健康状况”可以概括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根据“公共健康不仅在于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不卫生或转染性疾病的影响”;根据“同时也可以反过来看,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往往会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如吸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可以概括为“确保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不危害公共健康”。

接着看“社会责任”,如材料二中,根据“更在于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维护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素质”可以概括为“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根据“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可以概括为“提供医疗服务,积极医治传染病人”;根据“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所以,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以概括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护社会成员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病影响”;如材料三“规定感冒时需戴口罩等,彰显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种种‘好习惯’‘新规矩’,立足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可以概括为“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7.  B 。解析: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身份,然后再介绍名字;以名字的“伟大”衬托职业中扮演的角色的卑微,不存在“欲抑先扬”之说。C.“只是”说得片面,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D.“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错,小说未涉及心理描写。故选B。

8.  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感知文意,梳理故事情节,然后进行概括归纳。文章第4段“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对父亲没有大红大紫表示不满。第13段“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第16段“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后来母亲关心父亲,安慰父亲。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梳理即可。

 

9.  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的状态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③文章主旨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解析:小说的结尾部分“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从人物塑造上来看,“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写出了父亲的辛苦,忙绿,进一步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从情感表达上,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父亲的辛苦,其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情;从文章主旨上,结合全文,也是为了赞美“配角”。

10.  B。解析:“有脚疾”意为“脚有病”,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11.  D。解析:“元嘉,宋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12.  B。解析: “双亲去世”错误,原文说“亲老家贫”,由此可见,应是双亲年迈。

13.  (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得分点: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                                              

离开之前,

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14.     A。解析: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

15.     《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2分)

《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1分)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2分)

16.(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  A。解析:第一空,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朝秦

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偏重于批判墙头草随风倒。这里表达随意更换立场,应用“朝秦暮楚”。第二空,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后文“有自己的坚守”应选“随波逐流”。第三空,风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费的文物。对象只能是文物。这里形容人物应用“凤毛麟角”。第四空,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这里形容人喧闹应用“沸反盈天”。

18.  D。解析:A.“充塞野味”搭配不当,“目眩神迷”一般不直接作谓语,要搭配“令人”使用;B.“目眩神迷”一般不直接作谓语,要搭配“令人”使用;C.“充斥野味”搭配不当。

19.  B。解析:合理的逻辑是进入后成为其中一员,排除A、D; C项偷换主语,本来主语是“先秦文士”被换成了“官场”。排除C。

20. ①地球和金星有不少相似之处  ②而金星却没有生命迹象呢  ③主要原因在于金星的大气 

21.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缩短旅行时间,提升运力和效率。(每点2分,语意通顺1分)

22. 【材料分析】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变通”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中心事件是名校该不该破格录取白湘菱,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

前者倾向于打破规则,后者侧重于要树立好规则意识。考生可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观点。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展开分析,进而延伸到人生、社会的层面思考。写作时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发言的对象。

例文:1、                              人才需破格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江苏高考艺考生以430分获得省文科状元,但许多名校在江苏的招生标准中还要求选修双a+,而该考生白湘菱的历史只有b+。此事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我认为名校应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录取白湘菱。

白湘菱历史B+可能特殊原因,或自身、或外界。这可能是一次是失误,

单纯考砸了而已。但这一次失误并不能代表什么,她仍有她的实力,她的实力足以弥补这次考试的不足,从她一举拿下江苏省状元可看出:她有足够的知识底蕴、文化内涵,如果因这一次失误不录取她,不是失去了一个好苗子了吗?破格录取白湘菱完全值得。

名校也不必拘泥于常规之中,偶尔破格录取也无妨。名校破格录取白湘菱只会迎来一片叫好:白湘菱的能力有目共睹,并不因为破格录取她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不平衡:况且破格录取白湘菱是对一个人才的肯定与帮助,让他获得更好资源,使能力更进一步。这样一来,名校破格录取白湘菱又得名声,也得人才,岂不双赢?而且之前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录取过一个数学十几分的学生——胡适的前例,并不是胡适后台多硬,而是蔡元培先生慧眼识珠,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录取了胡适。虽然当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但之后的结果众人皆知——一代大文豪胡适不仅当上了北大的教授,其作品还影响了中国文学界,所以破格录取白湘菱完全值得。

对于社会而言,白湘菱在众人“闻风而逃”的江苏高考中夺得状元,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当然值得名校的师资与配置来培养她,如果经过名校几年的培养,以她的能力一定能是某一方面的佼佼者,若因其一科历史的分数稍低而否定她的才能与其潜能的话,那么对社会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与悲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但在高考中我们不可能扬长避短,只能尽力一搏,但因其短而看不见其过人之长处,是极为可悲的,人才不必看短而需获得对社会而言,破格录取白湘菱完全值得。

破格不是逾矩,有才之人也值得爱才之士跳出因定界限。古代周公能为了人才而“吐哺”,今名校为了人才而破格何尝不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得分:55分  

例文2:                      矩成方圆,君莫视儿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荣幸在此就江苏省高考录取严格要求选修双A+这一事件进行发言,在此我以“规矩成方圆,君莫视儿戏”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诚然,白湘菱同学作为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成绩无疑是优秀且毋庸置疑的,但就其不符合高考录取选修双A+的规则,以其文科状元的身份,即对她“破格”录取,我则认为没有规矩成方圆,不宜因身份的特殊而变更规矩,而视规矩如儿戏则是我们不可取的。

针对破格录取,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在于白湘菱“高考状元”的光环,但倘若因这层“高分光环”而打破整个江苏省的招考历年规矩,无疑是对其他被名校录取的合规考生的不公。究其成因,倘若学规考规被历年来中国崇尚学优者的传统打破,这不仅容易催生社会“高分钻空”现象,也着实让江苏省的招考体制因失效而免于重视存在心寒。招考体制有序运行的背后牵动着社会教育的公平,其背后的崩塌也意味着人脉,金钱,利益的潜行,不仅是恶性竞争的滋长,也是对人才施用的埋没,是切不可被轻视打破的。基于此,守规之利弊,无不昭示我们“方圆规矩,莫视儿戏”的哲思。

论今世而言,守规是企业家安身立命之前提圭臬。中国IE教父柳传志,作为中国联想电脑企业领头人,面对上世纪90年代中国行业IE纷纷出现企业倒闭之局面,严守“为中国电脑发展领头”之规则,将团队带出互联网发展至暗之年,其后甚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领头羊开辟美国市场,将美国称霸世界的“戴维”打落互联网神坛。纵其未来发展令世人和社会关注,也切莫遗忘当初他若年轻气盛,背离规矩,轻视规矩,

又怎会有“中国联想”的发展神话?

守规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人为保障。倘若社会风气仅重成效而轻规,于个人而言,则易导致个人失信,知法犯法有底气。于市场而言,则易催生不良的商业风气,则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何时能有杜绝之日?于国家而言,若仅仅汲汲于发达头衔而忽视国风国民的“守规”意识培养,为人不诚,为商不良,为国不信,则谈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逢盛世,面对鲍毓明的知法犯法,知名品牌三鹿奶粉的违规造假,面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失信于世界卫生组织并轻易退会......以上种种,我们真的可以轻视规矩的遵守吗?我想不然。于此,我们应当以守规慎独砥砺自我,外形内德,树己守规。实现人生价值,拥抱美好未来,不负今之盛世。怀中国梦,圆中国梦。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矩与规之间,根流远长,泱泱盛世,吾辈切莫轻视。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得分:50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