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指导》导学案 杨丽娟

第三单元朗诵指导: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指导:

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较为关键的是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诗歌诵读方案的设计,可从声与情、内与外、诗与乐、诗与画等角度进行。

 

    声与情,是说设计诵读方案时要注意声音的长短、断续、轻重、疾徐、抑扬,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譬如《短歌行》前半部分,情感基调沉郁苍凉,可通过标注重音[. ]、停频[/]、语速[快慢]、语调[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语气节奏[( )]进行朗读设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慢 (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  (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慢  (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  (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  (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敌,沉吟/至今。↓慢 (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慢  (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快  (轻快高昂  气满声高)

 

内与外,是说设计时要注意内在的声音与外部的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的协调、配合。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信息传递=7%语调+38%声音+55%表情。人们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沟通外,还需要非语言符号——表情、姿势等,让信息有效传递。如果朗读时能恰到好处地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则可强化朗读时的气氛,使声情增添动人的力量,有助于朗读者和听众更好地因声入境。当然,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总体上要放松而不紧张,动情而不过分夸张, 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诗与乐,是说设计时可考虑寻找恰切的音乐,达成诗歌和音乐的和谐交融。如,朗诵《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此曲容易把人带到遥远的三国时期。朗诵《归园田居》(其一),配上箜篌曲《蕉窗夜雨),效果不错。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配古曲《梅花三弄》或是《广陵散》。朗诵《登高》诗,可以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正与诗中苍凉沉郁的情境相合。朗读《声声慢》,可以配林海的《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弹拔,加上烟雨蒙黎的弦乐背景,能衬托出愁绪的密与浓。

 

诗与画,是说设计朗诵背景画面时,可适当链接诗人的肖像画(如赵孟頫画的苏轼像,蒋兆和画的曹操像、杜甫像)、作品诗意画(如石涛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傅抱石的《赤壁图》王叔晖的《琵琶行》诗意画)、名家手迹(如李白手书《题上阳台》、苏轼手书《赤壁赋》、张瑞图手书《梦游天始吟留别》、文征明手书《琵琶行》)、作品书影(如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书影、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书影、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杜诗评注》书影)等,使得朗诵背景文雅古朴。

 

另外,如有条件,可以建立年级或班级的网上“经典咏流传”诵读吧,将学生们的朗诵音频视频上传分享,在线交流。

朗诵技巧指导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不仅可以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

    朗诵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做到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语音方面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等,语调方面要求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等;流畅,做到声音连贯,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有感情,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感情。

    在选取朗诵选材料时,我们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突出时代感。所选作品要富有时代气息,要能引起听者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2、注意场合。选材必须要考虑场合。中秋晚会,朗诵《月是故乡的圆》,庆祝教师节,朗诵《献给教师的花束》,效果定然不错。

    3、关注对象。对象不同,朗诵的作品也应该不同,不能对什么人都朗诵同一篇作品。不能给小学生朗诵《致橡树》,也不能对大学生朗诵《爸爸的老师》。

    4、考虑自身特点。选材还要顾及个人的特点,如气质、声音等。

    要想在朗诵时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过分紧张,张口结舌;过分懈怠,无精打采;追求技巧,忽视内容;缺少变化,色彩单一 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朗诵的效果。朗诵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诵成败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什么是正确的朗诵状态呢?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朗诵是在深入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它的成功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1、停顿。朗诵中的停顿,不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一般地说,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三种。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作的停顿。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这种停顿也就是感情停顿。

    2、重音。重音是指朗诵时把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力度、强度来体现。重音通常分成两类:

    ⑴ 语法重音。在不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音。它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如短句中的谓语,非领属性的定语,一般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另外,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也往往重读。

    ⑵ 强调重音。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重读的音,也称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语言环境、内容、感情、修辞等多种因素所支配,但语句中,对比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示肯定词语等通常读时强调重音。同一句话,着重点不同,强调重音也不同。强调重音在句子中,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及至整句话。强调重音的强度比语法重音更强些,以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句中有强调重音后,语法重音就自然消失。

    3、语气。作品的思想感情诉诸词章文采,朗诵的思想感情诉诸声音气息。在朗诵中,总的色彩体现在基调中,具体色彩体现在语气中。语气的色彩并非朗诵者随心所欲地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的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就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比如──

 爱的感情一般是 气徐声柔 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口腔松宽,气息深长。

 憎的感情一般是 气足声硬 的。语气色彩造成挤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即流动猛,多阻塞)。

 悲的感情一般是 气沉声缓 的。语气色彩造成迟滞感,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喜的感情一般是 气满声高 的。语气色彩造成跳跃感,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惧的感情一般是 气提声凝 的。语气色彩造成紧缩感,口腔像冰封,气息像倒流。

 欲的感情一般是 气多声放 的。语气色彩造成伸张感,口腔积极敝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一般是 气短声促 的。语气色彩造成急迫感,口腔似弓弦,气息如穿梭,经纬速成。

 冷的感情一般是 气少声平 的。语气色彩造成冷寂感,口腔松懒,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一般是 气粗声重 的。语气色彩造成震动感,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一般是 气细声黏 的。语气色彩造成踯躅感,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4、节奏。节奏指的是朗诵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次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句子的停连和转换等等。朗诵时运用节奏应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

    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者在朗诵过程中还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

    1、面部表情。朗诵的体态语言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眼睛最重要。朗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眼睛。一定要看着观众,一定要和观众交流,要让观众从眼睛里看出你的心。表现高兴时,眼睛明亮,目光亲切;表现失望时,目光呆滞暗淡,充满沮丧;表现愤怒时,双目圆睁,直视对方 眼睛一般是平视前方,有时也可以仰视(表示高大、傲慢)、俯视(表示沉思、羞愧)、斜视(表示轻蔑)、环视(表示询问)等。眉间、嘴、鼻和面部肌肉等活动,也有一定的表情达意作用。例如,双眉紧锁,表示困惑、痛苦;紧抿嘴唇,表示犹豫和隐秘;面部肌肉紧张,表示严肃;面部肌肉放松,表示兴奋等。面部表情一定要符合作品情感的变化。

    2、手势。朗诵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避免呆板,增强可视性。

    3、身体动作。朗诵时身体姿势和动作也要随着作品适当变化。在台上朗诵,一般呈小丁字步自然站立,随着感情变化,有时挺立,有时前倾,有时左右晃动,有时甚至可由走动。

    朗诵主要靠有声语言,但体态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吸引、强化、印证等作用。但一定要做到适度、自然、协调、优美。

    最后谈谈朗诵中的配乐问题。有的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诵,确实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的积极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所选择的音乐一定要与作品相吻合,同时要控制好音量,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影响朗诵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