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

发布日期:2020-06-08 09:01 点击次数:37

情绪的好坏决定处理事情的效果。在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下处理问题时,效率高,矛盾少;相反,在心情压抑、烦闷、愤怒的状态下处理问题时,效率低,矛盾多,往往会出现过激的行为,甚至出现某些严重的不良后果。学生由于年龄小等特点,思想行为更容易受情绪的控制,更易冲动。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尤为重要。 

   

一. 引导学生认识情绪的真面目    


学会自我觉察,感受压力来源,这是情绪管理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自己面临压力时,身体反应会有哪些变化,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在期末考试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会导致自己不能静下心来;脑波改变、肌肉绷紧,会导致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尿量增加、呼吸速率加快,会增加自己上厕所的次数等等。   


二.引导学生摆脱不合理的信念   

 

认知心理学中的合理情绪ABC理论清晰地阐述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学生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学生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学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将会导致情绪障碍也就是c的产生。因此,不合理信念是情绪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以下几种不合理的信念。    


(1) 绝对化要求   


这是一种极端的认知方式,它指的是学生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定自己或其他人必须要怎样怎样。例如,“我必须要得到这个礼物”“我必须哪一方面都做到优秀”“你必须照我说的去做”,等等。“我必须”是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不容易实现的目标,是过于严格要求自我的表现;而“你必须”是学生对其他人提出的过于苛求的要求。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愿,所以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失败和挫折感。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过于重视每件事,做事情要讲究分寸,同时自己没有理由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什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 以偏概全    


这是一种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学生只根据一两件事便草草得出了一个结论,并认为其他事情也是如此的。例如,“我的英语成绩连续下降,我英语学不好了”“他连这个小制作都不会做,他真是个废物”,等等。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或者轻视他人。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片面地看待自己和其他人。

    

(3) 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它是指学生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感到非常害怕。例如,“老师要求大家背诵课文,可是我昨天没有背,一切都完了”“别的同学什么方面都比我好,我啥也不行”,等等。拥有这种信念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既要告诉学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道理,也要告诉他们“祀人忧天”的典故。

    

三.引导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    


当学生产生了不合理信念的时候,首先要判断出自己的认知或许有偏差,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最近的学习不太如意,应该学会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例如,“吸引力法则——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像“我有能力学好所学科目,相信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自我;“注意力转移法则”——当感觉到压力较大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调节;“合理宣泄”——跟亲朋好友倾诉,或者把压力不良情绪写出来;“静心冥想”——在舒心安静的音乐引导下,静心冥想,想象自己担心的考试已经来临,自己的状态却很放松、心情舒畅。此外,学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保证自己能够保持精力充沛,使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    

 

总之,引导学生在选取适合自己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并指导其运用这些方法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有利于让学生做情绪管理的主人,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