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0-09-13 11:37 点击次数:76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陈海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应从学情的视点走入文本原点,最终带领学生建构学科素养的大视野。所谓视点,即文本教学的切入口。文本原点,即教材文本思想意义或言语形式上的特点。所谓视野,即视点之后可引领学生抵达的高度——或由文及人,或由点及类,或由文本到文化等。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选好一个视点,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徐玲玲老师教学《长安晚秋》,先从三位同学的批注展示开始,从学生的阅读视角切入,进而根据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这样的课堂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本·活性”的特点。该视点的选择,基于《长安晚秋》文本原点,是在现有学情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的关键起点。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经过学情视点,关注文本原点,聚焦课堂生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诗歌教学真实有效发生。三位同学展示角度各异,第一位同学从逐联分析入手细细研读,第二位同学从整体感知切入关注手法赏析,第三位同学从情感基调谈到典型意象的渲染。徐玲玲老师带领学生从三位发言同学构建的学情视点开始,谈收获、说疑问……一步步携手进入《长安晚秋》的文本难点——“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赏读。正如学生所说:“我觉得这个句子好,但是没法说出其中的妙处。”据此,老师重新带领学生讨论、分析,从读诗意,感诗情到品诗境一步步抵达文本深处,明了“长笛一声人倚楼”文本意韵,这是最真实地寻觅诗歌教学的效果、价值、意义的有效路径。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课堂的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阶段通过两则材料探寻诗歌创作的时间点。此环节好处在于透过学情视点、文本原点,真实构建学科视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是内隐的,需要借助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活动才能显现出来,也需要在上述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具体到古典诗歌教学,就需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徐玲玲老师这节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本诗写作时期”的教学环节,就鲜明地体现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通过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品评,立足文本,通过“篱菊”、“南冠”、“楚囚”等词语研读探究赵嘏诗作的创作的大致时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让学生领悟诗歌文本丰富又特殊的言说方式,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获得自主发展,在增强人文底蕴中打牢文化基础,进而构建学生广阔的学科视野。


培养学生由点到类的阅读视野,课堂才会从视点走向视野,学生也才能真正从原初的体验走向文学的习得,最终形成有益终身的语文学科素养。这正是我校提倡的“人本·活性”课堂的应然之意和本质追求。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从视点走向视野  ——简评徐玲玲老师《长安晚秋》公开课



上一篇:

下一篇: